教师发展 教师培训 教学竞赛 教学交流 评优评先 课程建设 教师工作坊 教师风采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发展 教学竞赛 参加教学创新大赛要注意的8个问题 作者: 2022-03-07 随着各校教学创新大赛校赛结束,所有选手都进入了紧张的省赛备赛环节。距离上传参赛材料还有一周的时间,那么,这一周如何准备材料,查漏补缺呢?我们来看看参赛作品中常见的几个问题。一、结合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教学大纲、课堂实录教案,检查是否落实了“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好多老师都在材料中声称基于OBE理念,却丝毫没有体现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课堂实录也没有体现评价、活动与目标的一致性,何谈OBE?建议在教学创新成果报告与教学大纲中体现课程与专业的关系,在课堂实录当中,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应保持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比如教学目标如果是五条,那么教学活动必然要对应这五条目标的达成,而评价同样是为了测验学生是否达成了这五条目标,因此要保持一致性。第二,请检查课程思政是否在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中有所体现。不管是成果报告、教学大纲还是课堂实录,课程思政是重要的呈现要素,有的老师成果报告的教学创新实施部分没有体现课程思政;有的老师教学大纲也没有课程思政的影子;有的老师课堂实录跟课程思政没关系,或者为了思政而思政,生拉硬套,这显然都不合适。建议不管是成果报告还是教学大纲,都把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体现出来,而课堂实录,则从目标、到教学实施,都要体现思政有机融入课程。第三,请检查是否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此次大赛比较重要的评审指标之一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因此,在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和教学大纲、教案中,应该体现出整个课程体系或某节内容的重塑。由于此次大赛的评委未必是该学科专业的专家,因此应该让评委看到教学内容的不同。有的老师只是罗列上了自己的章节目录,但是无法充分说明有哪些新增或删除,为什么做这样的调整,导致专家看不出来教学内容的创新在哪里,因此建议清晰描述。教学内容的创新与重塑,可体现教学内容经典理论与现代内容的有机结合,可体现理论与实操的有机结合,可体现产教融合、科研教学融合,也可体现跨学科、跨课程的内容的融合。第四,请检查教学评价是否满足即时性、多元化、数据化等特点。评价是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课堂实录应该体现配合教学活动的实施来进行即时性的考核评价,从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评价数据的采集进行持续的反思、优化,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还要注意评价主体除了老师,还可以有学生;评价的方式除了量化评价还有质性评价。对于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和教学大纲,则应该体现整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权重构成、评分标准等内容,并要体现低阶、高阶能力的评价。有些老师整节课的视频中没有丝毫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如何体现学生的学呢?以学定教,教是为了学,教不是单纯为了把教学任务完成,因此,建议参赛老师关注评价的即时性。第五,成果报告注意问题导向。通过查看一些老师的作品,我发现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的老师整篇报告描述的是自己如何改革、如何设计实施的,没有基于问题导向,而评分表的第一条25分就是问题导向,如果报告没有深挖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则专家很难赋分。第二个问题,老师的问题描述太空、太泛、不深刻。建议结合实际教学,深挖问题,进而才能针对问题提出改革性的、创新性的教学创新改革方案。第六,成果报告注意立足本课、虚实结合、言之有物。对于成果报告的撰写,也呈现2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些老师的报告写的太空、太泛,好像换一个课程名称,也毫不违和,那么,这个报告就是很不成功的,因为没有你的课程的灵魂。也就是在细节的把握上不到位,比如看到人家弄教学模式图,你也弄,却没有结合自己的课程,在其他模块或课堂实录、教案中也没有体现该模式,有点像纯文字游戏一样,是不会有好的分数的。第二个问题,有些老师的教学创新实实在在做了,但是缺乏提炼,因此在语言上过于平实,呈现的内容结构上过于松散、零碎,一看高度不够,也会影响评分。第七,成果报告中成效的呈现不足。目前来看,大多数老师的作品,呈现的是学生获奖数据、教师成果及课程成果、评教等佐证。但是,以学生为中心,体现的是大部分学生的发展、提升,所以需要老师首先聚焦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没有达成,如何证明达成了。学生获奖只是证明你培养了少数的优异学生,而大部分同学呢?他们的变化是怎样的?怎么证明学生的高阶能力有了提升?没有呈现。另外,课程思政的效果没有呈现。经过几年的课程思政教学(课程思政自2017年开始提出,各校探索),是否能体现出来学生的变化?第八,课堂实录互动不够。以学生为中心,老师要转变角色,要从权威、讲授者的角色转变为教练,尤其是今天在谈混合式教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完全可以放在课前,课堂上应该把时间留给学生。但我看到大部分老师在课堂实录的准备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围绕老师转的,这显然很难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也很难真正有效。这一点,专家是一眼就能看出的。以上是为您总结的参赛常见的8个问题,你对照自己的材料,看看是否都完美避开了?期待你大赛的好成绩!来源:慕客儿 基于慕课的教与学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发展 教学竞赛 参加教学创新大赛要注意的8个问题 作者: 2022-03-07 随着各校教学创新大赛校赛结束,所有选手都进入了紧张的省赛备赛环节。距离上传参赛材料还有一周的时间,那么,这一周如何准备材料,查漏补缺呢?我们来看看参赛作品中常见的几个问题。一、结合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教学大纲、课堂实录教案,检查是否落实了“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好多老师都在材料中声称基于OBE理念,却丝毫没有体现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课堂实录也没有体现评价、活动与目标的一致性,何谈OBE?建议在教学创新成果报告与教学大纲中体现课程与专业的关系,在课堂实录当中,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应保持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比如教学目标如果是五条,那么教学活动必然要对应这五条目标的达成,而评价同样是为了测验学生是否达成了这五条目标,因此要保持一致性。第二,请检查课程思政是否在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中有所体现。不管是成果报告、教学大纲还是课堂实录,课程思政是重要的呈现要素,有的老师成果报告的教学创新实施部分没有体现课程思政;有的老师教学大纲也没有课程思政的影子;有的老师课堂实录跟课程思政没关系,或者为了思政而思政,生拉硬套,这显然都不合适。建议不管是成果报告还是教学大纲,都把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体现出来,而课堂实录,则从目标、到教学实施,都要体现思政有机融入课程。第三,请检查是否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此次大赛比较重要的评审指标之一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因此,在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和教学大纲、教案中,应该体现出整个课程体系或某节内容的重塑。由于此次大赛的评委未必是该学科专业的专家,因此应该让评委看到教学内容的不同。有的老师只是罗列上了自己的章节目录,但是无法充分说明有哪些新增或删除,为什么做这样的调整,导致专家看不出来教学内容的创新在哪里,因此建议清晰描述。教学内容的创新与重塑,可体现教学内容经典理论与现代内容的有机结合,可体现理论与实操的有机结合,可体现产教融合、科研教学融合,也可体现跨学科、跨课程的内容的融合。第四,请检查教学评价是否满足即时性、多元化、数据化等特点。评价是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课堂实录应该体现配合教学活动的实施来进行即时性的考核评价,从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评价数据的采集进行持续的反思、优化,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还要注意评价主体除了老师,还可以有学生;评价的方式除了量化评价还有质性评价。对于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和教学大纲,则应该体现整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权重构成、评分标准等内容,并要体现低阶、高阶能力的评价。有些老师整节课的视频中没有丝毫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如何体现学生的学呢?以学定教,教是为了学,教不是单纯为了把教学任务完成,因此,建议参赛老师关注评价的即时性。第五,成果报告注意问题导向。通过查看一些老师的作品,我发现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的老师整篇报告描述的是自己如何改革、如何设计实施的,没有基于问题导向,而评分表的第一条25分就是问题导向,如果报告没有深挖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则专家很难赋分。第二个问题,老师的问题描述太空、太泛、不深刻。建议结合实际教学,深挖问题,进而才能针对问题提出改革性的、创新性的教学创新改革方案。第六,成果报告注意立足本课、虚实结合、言之有物。对于成果报告的撰写,也呈现2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些老师的报告写的太空、太泛,好像换一个课程名称,也毫不违和,那么,这个报告就是很不成功的,因为没有你的课程的灵魂。也就是在细节的把握上不到位,比如看到人家弄教学模式图,你也弄,却没有结合自己的课程,在其他模块或课堂实录、教案中也没有体现该模式,有点像纯文字游戏一样,是不会有好的分数的。第二个问题,有些老师的教学创新实实在在做了,但是缺乏提炼,因此在语言上过于平实,呈现的内容结构上过于松散、零碎,一看高度不够,也会影响评分。第七,成果报告中成效的呈现不足。目前来看,大多数老师的作品,呈现的是学生获奖数据、教师成果及课程成果、评教等佐证。但是,以学生为中心,体现的是大部分学生的发展、提升,所以需要老师首先聚焦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没有达成,如何证明达成了。学生获奖只是证明你培养了少数的优异学生,而大部分同学呢?他们的变化是怎样的?怎么证明学生的高阶能力有了提升?没有呈现。另外,课程思政的效果没有呈现。经过几年的课程思政教学(课程思政自2017年开始提出,各校探索),是否能体现出来学生的变化?第八,课堂实录互动不够。以学生为中心,老师要转变角色,要从权威、讲授者的角色转变为教练,尤其是今天在谈混合式教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完全可以放在课前,课堂上应该把时间留给学生。但我看到大部分老师在课堂实录的准备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围绕老师转的,这显然很难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也很难真正有效。这一点,专家是一眼就能看出的。以上是为您总结的参赛常见的8个问题,你对照自己的材料,看看是否都完美避开了?期待你大赛的好成绩!来源:慕客儿 基于慕课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