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畅想:这样搞教学创新,教创赛获胜才有望

作者:肯学君  2023-02-20
快开学了,每到学期之初,难免会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是一级不如一级。原来的学生如何听话,如何安心学习。
静心想想,都是学生的问题吗?学生每学期都在变,在更新,在成长。而我们一些老师呢?思想在一天天的固化,甚至僵化,行为似乎总是以不变应万变,长此以往,还谈何搞教学创新呢
要想在教学教学创新大赛这样的赛事中取得好成绩,还是要把功夫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学创新大赛不是为赛而赛,而是我们日常教学的一个缩影。结合自己日常教学、参加教学创新大赛、做各个赛道的评委并一对一指导不同学科领域参赛老师的实际体会,尝试反思几个问题。
教学重复是一种普遍现象?

前不久,评了一个《日语》课程的教学创新大赛材料,主讲老师教了几十年的日语,看她的课程实录和现场汇报,知道这是位教课比较认真的老师,把日语的知识点讲得非常细致,也很生动,但当我看她的教学大纲时,发现她用的教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为评委,我很好奇,在现场汇报的问答环节,我问她为什么不更新教材呢?她回答,这是经典教材,更新必要性不大。

我理解这位教师的意思,其实,有不少老师,一本教材,一个课件,数年甚至数十年不变,教学内容滚瓜烂熟,甚至倒背如流。但我不太理解或者说有点儿遗憾的是,这位老师对教学创新大赛的主旨或要求一无所知,没认识到教材创新是内容创新的重要体现。

教学创新真的必要?

最近,一对一指导一位教《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名校教授,按理说,这样的课程,几十年内容也不会变化太大,但这位老师在课程中一直在创新,特别是为了参加大赛,她在课程实录中完全放弃了教材中的例子,一堂45分钟的课,寻找多个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新例子,来解释、验证并练习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等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我问她这样做累吗?她说,的确很累,但很有意思。我鼓励她继续探索,她说很难。我问为什么?她很谦虚,也很坦诚,说道:“最难受或难以接受的是,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但学生似乎无动于衷”。

我沉默了一会儿,心想除了高校的激励政策外,这可能是目前大部分教师教学创新的最大障碍。辛辛苦苦,日日夜夜备课,不断琢磨教学创新,但似乎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可。

我非常理解这位教授的心情,但作为大赛指导者,这是不够的。虽然我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面只是一个学生,但从内心真的很想帮她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我告诉她,别太累,可以尝试只保留一个例子,一个例子就是一个故事,这样一条主线贯穿45分钟整堂课,通过改变条件,创设场景,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不断深度学习。

她接受了我的初步建议,接下来,我对该建议进行了细化,如:

首先,通过引例,抛出看似简单、易于引起争议的日常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通过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和改变条件概率的“条件”将讨论不断引向深入。

最后,通过总结和拓展,引出人工智能前沿内容(如Chat GPT聊天机器人的复杂语言模型),并融入课程思政(比如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较量),对课程进行升华。

新学期,这样搞教学创新,教创赛获胜概率会大增

1.开学第一课:尝试与往年不一样。比如目标策略: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斗目标,战斗员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也是如此。
我看到许多老师在进行教学创新大赛现场汇报或课程实录中,机械地念自己的教学目标,觉得怪怪的,相信学生也会有同感。何乐而不变呢?只要按照下面的方法稍加创新,其实会一举两得,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完成了课程导入的任务。

图片

图片

2.课堂实录:尝试做真正的实录。课堂实录,顾名思义,就是在上课时对于课堂情况进行实时录制。课堂实录更加讲究真实性,旨在展现上课时的真实情况。但我发现,在教学创新大赛中,不少参赛老师45分钟的课程实录,明显是为大赛定制。这个虽然评委们可能习以为常,但我还是强烈建议课堂实录要尽量像课堂实录,比如真实的学生,自然的拍摄等。我多次提到,我参加首届大赛的课程实录视频是在2018年上课时就录制好了,虽然有些粗糙,当时也有专家建议重录,但我觉得真实、自然,所以从校赛到国赛,都用一样的课程实录。这里,有一个具体的建议,就是老师们可以从开学第一节课就可尝试实录你的每节课程,简单录播教室即可,多录一些课,先粗录,从中选出好的2-3节课重录。当然,我知道许多参赛老师时间不允许了,不会这么从容,只能直奔大赛要求,草草录制,快速提交实录完事。这样的实录效果可想而知。去年我指导的2-3位优秀教授就在这个环节因太匆忙且恰遇疫情管控而遗憾出局。

3.以赛促教:重复的教学工作尝试少做。为了比赛而比赛,意义不太大,其实获奖只是参加大赛的副产品。如能通过参赛改进自己日常的教学,那就比较理想,也是大赛的初衷。比如很多老师在大赛中提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但实际教学怎么做呢?新学期开学,能否尝试将一些单纯的知识传授,交给网络或机器完成?可能有老师会提出质疑,这是未来,和现实有啥关系?我想说,这是现实,也就是本学期开学前急需考虑的事。七、八年前,我对每年重复的教学工作有些厌倦,开始琢磨如何“解放自己”,让自己更好面对一眼望得到头的教学生涯。先是做一些微课在课堂尝试,然后做慕课。现在重复教学工作大幅减少,所以有更多精力转向教学创新和育人,特别是通过课堂互动,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进行引导,这样的感觉是很好的。

4.畅想未来:期待AI进一步解放自己。个人认为,AI不会替代教师(与前文“大学老师会被ChatGPT替代?教创赛感想”观点稍有不同),但会协助教师做一些单调重复的工作。“人机共教”是未来教育常态,未来人类教师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存、共融、共生,确实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图1),相信AI会为每一位老师进行教学创新带来更多希望,而非恐惧。

图片

以上,为新学期的一些想法,虽然看似随意的问题,但你的关注和行动,关乎自己的教师生涯和中国教育的未来未来可期,写出来,与各位老师共勉。